莱菔子,又称萝卜子,是萝卜的成熟种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在中医中,莱菔子常常用于治疗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痰涎壅盛等症状。在烹饪中,莱菔子可以作为一种调味品,增加食物的风味。
炒莱菔子是将莱菔子通过炒制的方法进行处理,使其更加易于消化吸收,同时也能增强其药用效果。以下是炒莱菔子的制作方法:
1. 准备莱菔子:选择成熟、无虫蛀、无霉变的莱菔子,清洗干净后晾干。
2. 炒制:在锅中放入适量的莱菔子,用小火慢慢翻炒,炒至莱菔子颜色变为微黄,有香气溢出即可。
3. 筛选:将炒好的莱菔子过筛,去除杂质和未炒熟的莱菔子。
4. 储存:将炒好的莱菔子放入密封容器中,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炒莱菔子可以用于炖汤、煮粥等烹饪中,也可以单独食用。在食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量添加,以增加食物的风味。需要注意的是,莱菔子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过多食用。
炒莱菔子的起源与制作

炒莱菔子,又称炒萝卜子,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药材。它源自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在古代,炒莱菔子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如微炒、炒黄、巴豆炒、焙法、蒸法等。现代炮制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是将净莱菔子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至鼓起、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炒莱菔子的饮片性状与质量标准

炒莱菔子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长2.5~4mm,宽2~3mm;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无臭,味淡而微苦辛。炒莱菔子鼓起,色泽加深,质脆,有香气。
质量标准 | 要求 |
---|---|
水分 | 不得过8.0% |
总灰分 | 不得过6.0% |
酸不溶性灰分 | 不得过2.0% |
浸出物 | 不得少于10.0% |
芥子碱 | 以芥子碱硫氰酸盐计,不得少于0.40% |
炒莱菔子的炮制目的与应用

炒莱菔子味甘、辛,性平。归肺经、脾经、胃经。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能。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用于痰涎壅盛者。炒后性降,药性缓和,有香气,可避免生品服后恶心的副作用,并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常用于食积腹胀,气喘咳嗽。
炒莱菔子的应用选择如下:
- 生用:用于风痰。
- 炒用:用于食积腹胀,气喘咳嗽。
炒莱菔子的食疗作用与注意事项
炒莱菔子具有消食导滞,降气化痰的功效,适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嗳气,下痢后重,咳嗽痰多,喘促胸满等症状。炒莱菔子粥、槟榔粥、减肥粥等都是常见的食疗方。
炒莱菔子注意事项:
- 中气虚弱者慎服。
- 非脾虚气滞者,不宜与人参同用。
- 炒莱菔子辛散耗气,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
炒莱菔子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炒莱菔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毒、降压等作用。炒莱菔子水提物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炒莱菔素在体外与细菌外毒素混合后有明显的解毒作用,稀释为1:200时能中和5个致死量的破伤风毒素,1:500可中和4个致死量的白喉毒素。
炒莱菔子降压作用明显,对于麻醉兔、猫及犬,静脉注射时均可引起动物血压下降。炒莱菔子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又明显降低体动脉压。
以上就是黄楼生活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炒莱菔子,炒莱菔子的起源与制作「已解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问题欢迎关注黄楼生活网!
站长不易,多多少少是点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