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生活网免费搜集分享生活中实用的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小妙招等生活常识百科大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为您提供多样化信息丰富您的生活.欢迎收藏!

炒莱菔子,炒莱菔子的起源与制作

发布:admin2025-03-21 22:42:35分类: 玩转数码

{导读}本文主要讲述关于炒莱菔子,炒莱菔子的起源与制作的内容, 本文有83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莱菔子,又称萝卜子,是萝卜的成熟种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在中医中,莱菔子常常用于治疗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痰涎壅盛等症状。在烹饪中,莱菔子可以作为一种调味品,增加食物的风味。

炒莱菔子是将莱菔子通过炒制的方法进行处理,使其更加易于消化吸收,同时也能增强其药用效果。以下是炒莱菔子的制作方法:

1. 准备莱菔子:选择成熟、无虫蛀、无霉变的莱菔子,清洗干净后晾干。

2. 炒制:在锅中放入适量的莱菔子,用小火慢慢翻炒,炒至莱菔子颜色变为微黄,有香气溢出即可。

3. 筛选:将炒好的莱菔子过筛,去除杂质和未炒熟的莱菔子。

4. 储存:将炒好的莱菔子放入密封容器中,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炒莱菔子可以用于炖汤、煮粥等烹饪中,也可以单独食用。在食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量添加,以增加食物的风味。需要注意的是,莱菔子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过多食用。

炒莱菔子的起源与制作

炒莱菔子,又称炒萝卜子,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药材。它源自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在古代,炒莱菔子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如微炒、炒黄、巴豆炒、焙法、蒸法等。现代炮制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是将净莱菔子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至鼓起、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炒莱菔子的饮片性状与质量标准

炒莱菔子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长2.5~4mm,宽2~3mm;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无臭,味淡而微苦辛。炒莱菔子鼓起,色泽加深,质脆,有香气。

质量标准 要求
水分 不得过8.0%
总灰分 不得过6.0%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
浸出物 不得少于10.0%
芥子碱 以芥子碱硫氰酸盐计,不得少于0.40%

炒莱菔子的炮制目的与应用

炒莱菔子味甘、辛,性平。归肺经、脾经、胃经。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能。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用于痰涎壅盛者。炒后性降,药性缓和,有香气,可避免生品服后恶心的副作用,并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常用于食积腹胀,气喘咳嗽。

炒莱菔子的应用选择如下:

  • 生用:用于风痰。
  • 炒用:用于食积腹胀,气喘咳嗽。

炒莱菔子的食疗作用与注意事项

炒莱菔子具有消食导滞,降气化痰的功效,适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嗳气,下痢后重,咳嗽痰多,喘促胸满等症状。炒莱菔子粥、槟榔粥、减肥粥等都是常见的食疗方。

炒莱菔子注意事项:

  • 中气虚弱者慎服。
  • 非脾虚气滞者,不宜与人参同用。
  • 炒莱菔子辛散耗气,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

炒莱菔子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炒莱菔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毒、降压等作用。炒莱菔子水提物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炒莱菔素在体外与细菌外毒素混合后有明显的解毒作用,稀释为1:200时能中和5个致死量的破伤风毒素,1:500可中和4个致死量的白喉毒素。

炒莱菔子降压作用明显,对于麻醉兔、猫及犬,静脉注射时均可引起动物血压下降。炒莱菔子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又明显降低体动脉压。

以上就是黄楼生活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炒莱菔子,炒莱菔子的起源与制作「已解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问题欢迎关注黄楼生活网!

站长不易,多多少少是点心意

微信二维码扫码支付支付宝二维码扫码支付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扫描二维码

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