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生活网免费搜集分享生活中实用的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小妙招等生活常识百科大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为您提供多样化信息丰富您的生活.欢迎收藏!

中国慢性病,中国慢性病管理中心官网

发布:admin2025-04-12 06:22:19分类: 生活常识

{导读}本文主要讲述关于中国慢性病,中国慢性病管理中心官网的内容, 本文有107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中国的慢性病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1. 慢性病发病率上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例如,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2. 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比高: 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的比例超过80%,成为威胁群众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3. 主要慢性病种类: 中国的慢性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例如,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30%,癌症患病率为20%,糖尿病患病率为10%。

4. 慢性病对经济的影响: 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总疾病负担的近70%,严重影响着民众的生活质量与经济负担。

5. 防治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面实施了慢性病综合防治战略,已经建成了488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县区覆盖率超过17%。

6. 慢性病年轻化趋势: 近年来,慢性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例如,35岁以下年轻患者的比例从2015年的7.3%激增至2024年的19.8%,这与外卖经济崛起、996工作制导致的饮食作息紊乱直接相关。

7. 防治错位: 大众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思维定式,尽管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达3.88亿,但主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者不足12%。

总体来看,中国的慢性病问题十分严峻,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来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一、慢性病的定义与特点


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s,简称NCDS),它并非特指某一种疾病,而是指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具有治疗周期长、无法治愈、病因复杂等特点,其治疗对医生的治疗管理依赖度高,需进行长期健康管理以减缓病程,预防并发症。

二、中国慢性病的现状与挑战


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据《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显示,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造成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三、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针对慢性病的防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下为部分防治策略:
防治策略 具体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 开展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实施早诊早治 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
强化规范诊疗 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高诊疗服务质量。
促进医防协同 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商业保险机构等参与慢性病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
完善保障政策 完善医保和救助政策,保障药品生产供应。
控制危险因素 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政策环境,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四、慢性病的营养治疗

营养治疗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卫生部长陈竺提出,未来医生必须会开两张处方:一张是针对病情开具的药方;另一张是膳食营养处方。以下为营养治疗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 高血压:控制食盐摄入,增加钾、钙等矿物质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 糖尿病: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 心脑血管疾病:控制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维生素。
  • 癌症: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五、慢性病防治的展望

随着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慢性病防治形势将逐步好转。未来,我国慢性病防治将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强化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完善保障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推动医防协同,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 慢性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黄楼生活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中国慢性病,中国慢性病管理中心官网「已解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问题欢迎关注黄楼生活网!

站长不易,多多少少是点心意

微信二维码扫码支付支付宝二维码扫码支付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扫描二维码

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