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生活网免费搜集分享生活中实用的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小妙招等生活常识百科大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为您提供多样化信息丰富您的生活.欢迎收藏!

野麦子,麦田里的“隐形杀手”

发布:admin2025-04-23 07:28:24分类: 家务日常

{导读}本文主要讲述关于野麦子,麦田里的“隐形杀手”的内容, 本文有109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野麦子,学名为野燕麦(Avena fatua L.),属于禾本科植物。它在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野麦子的秆直立,光滑无毛,高60120厘米,具有24节。叶鞘光滑或基部有毛,叶舌透明膜质,长15毫米,叶片扁平,微粗糙,或表面及边缘疏被柔毛。圆锥花序顶生,分枝有棱角,颖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纵沟,长68毫米。花果期为49月。

野麦子具有补心止汗和降血脂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汗不止等症状。此外,野麦子在中药中也被称为“浮小麦”,主要使用的是小麦植物中干瘪空心的麦粒,具有独特的止汗作用。

在农业方面,野麦子是一种危害较重的杂草,特别是在小麦田中,会与小麦争夺养分和光照,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由于其形态与小麦极为相似,幼苗期难以分辨,因此在成苗后才能进行有效防治。

总的来说,野麦子既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也是一种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的杂草。

野麦子:麦田里的“隐形杀手”

野麦子,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与麦田无关,但实际上,它却是麦田里的一大害虫。这种看似无害的杂草,却能在麦田里与小麦争水肥、争光、争空间,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野麦子的来源与特性

野麦子,又称野生麦、野生大麦,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 育种进程随新品种出现的品种自然分离。2. 农民自留种和农家品种的后代遗传退化。3. 农机跨区收割携带的异地品种的长时间自然退化。4. 有机肥堆沤产生进程中存留的。野麦子的特点特性如下:1. 野麦子后熟期极长,一般4个月,埋入土壤可存活2年,条件一旦适合便可发芽、生长、结实。2. 野麦子分蘖成穗率极强,一般单株分蘖7个,多的可达150个,且90%左右的分蘖都能成穗,分蘖成穗期不一致。3. 野麦子植株高,茎秆细,极易倒伏,若野麦子占到麦田的15%以上时,易致使小麦倒伏造成减产。4. 野麦子成熟早,籽粒小,落粒性强,且穗子口松”,成熟后易落粒,机械收获更容易造成籽粒脱落。

野麦子的防治方法

针对野麦子的危害,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

1. 农业措施:

1.1 选用精选加工的高质量的小麦种子;

1.2 播种前深耕或轮作倒茬;

1.3 在小麦冬前苗期和早春返青、起身期进行田间中耕,可防除部份野麦子。

2. 物理措施:

2.1 人工拔除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分别在冬前和春季两个时期进行。

2.2 在冬前小麦长到3叶1心后,野麦子苗期叶片狭长、丛生、色泽较淡,有的叶片有绒毛,此时垄背、行间的麦苗多是野麦子,要重点拔除。

2.3 春季小麦生长迅速,野麦子大量繁殖,从小麦起身便可辨认,特别是小麦抽穗后更容易辨别,注意要连根拔除。

2.4 野麦子在开花后7天种子就有生命力,所以应在开花前拔净,并把杂株带出田外燃烧或喂畜生,连续2年便可基本根除。

3. 伏耕或秋深耕:

在播冬麦前深耕24~27厘米,可压低土壤中野麦子的基数。

野麦子的药用价值

虽然野麦子在麦田里是害虫,但它的种子在药用方面却有着一定的价值。野麦子种子晒干后,可以入药,具有补虚、止汗的功效。以下是野麦子的药用价值:

1. 补充能量:

野麦子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能快速转化成能量,满足人体正常代谢时对能量的需要,促进体力恢复,缓解身体疲劳。

2. 预防高血脂:

野麦子的种子是一种膳食纤维含量极高的杂粮食材,能阻止身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净化血液,加快身体内胆固醇代谢,增加血管韧性与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对人类的高血脂有明显预防和缓解作用。

3. 淡斑美白:

野麦子还具有一定的美容功效,因为它中含有一种类似于熊果苷的特殊物质,这种熊果苷又是很多化妆品中的必备成分,对人类皮肤有明显滋养作用,能淡化色斑美白肌肤。

4. 补心止汗:

野麦子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的种子在收取以后,经过晾晒加工可以直接入药,具有补心和止汗的重要作用,能提高人类心脏功能,营养心肌稳定心率,对人类心肌缺血和心率不齐都有明显缓解作用。另外野麦子还能补虚,对人类因体质虚弱导致的盗汗和虚汗不止等症都特别明显的治疗作用。

野麦子虽然是一种害虫,但通过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危害。同时,野麦子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为人类带来一定的益处。在麦田管理过程中

以上就是黄楼生活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野麦子,麦田里的“隐形杀手”「已解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问题欢迎关注黄楼生活网!

站长不易,多多少少是点心意

微信二维码扫码支付支付宝二维码扫码支付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扫描二维码

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